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教育科研>详细内容

教育科研

«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阶段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2日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1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阶段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2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我园申报的市级课题“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完成了中期阶段的现状实践与探索研究。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教育的现状实践与探索”开展了研究工作。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时代节拍,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创新家园合作载体,拓展合作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使家园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现状实践与探索着手,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教育的现状

三四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已有了强烈要求“我自己来”的独立愿望,成人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现状

让孩子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是孩子踏出独立的第一步。通过对7个班176名幼儿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容乐观。进餐 大多数幼儿在家时不能独立进餐,掉饭粒、剩饭现象很普遍,只有15个小朋友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洗手、洗脸 部分幼儿经过家园配合教育掌握了该项要求,多数幼儿只是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或者把洗手洗脸当成了玩水的过程。如厕约有60%的幼儿不能独立如厕,甚至有个别家长要求教师为其孩子把屎、把尿。穿衣服有90%幼儿能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极个别幼儿不能自己穿鞋袜,甚至根本没有穿的意识。整理物品50%幼儿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仅有20%的幼儿在成人提醒帮助下能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长辈溺爱。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或贪图方便,把孩子寄养在长辈处。长辈们往往重养轻教,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喂孩子吃饭,帮孩子解小便,替孩子穿衣脱裤就成了爷爷奶奶义不容辞的事。有时,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长辈们百般阻拦,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能学会自己穿衣吃饭,现在孩子还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于是,在长辈们的包办下,孩子的独立愿望渐渐消失,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延缓。

2.孩子依赖。由于孩子独立性差,常常过分依赖父母。加上任性,有些孩子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在父母的面前就是不肯做。无奈之下,父母只有一再的迁就,使孩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一遇到困难,孩子就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应付和解决。

3.父母赶时间,怕麻烦。由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能力还不够,孩子自己吃饭常常会弄得桌上地上都是饭粒,父母觉得整理起来费时费力,不如自己喂得快,让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一份,要换衣服,更是麻烦;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得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家长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平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

4.父母不放心。虽然很多父母都明白,孩子今后的生活不能没有自理能力,但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好,久造成了对孩子的能力怀疑有加:孩子自己吃饭怕噎着,孩子自己穿衣动作慢了怕冻着,孩子自己动手剪纸怕伤着......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摸,家长过多的限制和包办,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

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实践与探索

做中学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同时,我们不断实践探索。

1.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得儿歌中,寓于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利用幼儿好奇、善模仿的特点,我们可以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境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掌握技巧。例如,学穿开衫时,孩子常常把两只袖子弄拧了,一只正面,一只反面,我们就用儿歌指导孩子学习:“捉领子,盖顶子,小老鼠钻洞洞,吱吱吱,出来了。”这样一来,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穿开衫的方法。到了冬天,孩子的衣服穿多了,在穿外套时常常忘了拉里面的衣袖,于是我们就形象的把里面的衣袖称为“弟弟、妹妹”:“拉上小弟弟,拉上小妹妹,钻进长长的象鼻里,钻呀钻,钻出来了就放开。”这样,孩子里面的衣袖就不会缩进去了。

2.能力培养寓于游戏之中。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和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训练。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娃娃和黄豆、小勺等,让孩子做喂娃娃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小衣服等,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得到生活经验;在一面墙上用布布置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背景树上钉上些纽扣、雌雄扣等,让幼儿随意设计、制作画面内容,使他们在扭扭扣扣、撕撕粘粘中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巩固和强化自理技能。

3.孩子做事多鼓励,都肯定。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欠周全,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千万不能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让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这样,既保护了孩子自己做事的自觉性、积极性,又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4.能力培养要持之以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也不是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持之以恒。孩子在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时经常会出现反复现象,开始学是很有兴趣,争着要做,过了几天就不愿做了,这时如果停止要求就会前功尽弃。在孩子身体不适时,成人更要注意策略,要及时调动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坏,终身受其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的需要。

五、存在的困难

1.教师在对待幼儿问题方面,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地生活习惯。

2.家长在家里不能同我们的要求保持一致,为幼儿包办过多,直接影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结果。

六、解决思路

1.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丰富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并在园鼓励幼儿,通过我是“棒小孩”等生活区的板块,激发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2.在家园共育方面,我们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要求家长和我们共同做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每月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或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