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8日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朱 燕
指导老师:黄海生 朱永侃 丁生军 景生进
所在单位:海安县海安镇海南幼儿园
通讯地址:海安县海安镇海南村14组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案;探索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寻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幼儿自理能力提高,养成良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家园共育 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 言: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阶段性任务,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家园合作载体,拓展合作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家园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主要包含家园合作挖掘和运用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创设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家园合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阶段性任务,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家园合作载体,拓展合作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家园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主要包含家园合作挖掘和运用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创设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家园合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
生活自理能力的涵义: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这句话就是说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为了解本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英特网查阅了自1996年以来的有关“自理能力”的书籍和论文,并且对国内的近几年的幼教杂志进行浏览,我们发现,没有专门的“自理能力”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是微观方面的论文,如“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缺乏对提高自理能力的宏观的系统的研究。
研究的价值:
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我们将有效地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也是本实验立项的初衷,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全面提高我园教育的水平。
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个幼儿自理能力强,生活、卫生习惯好,学习习惯好,文明礼貌习惯好,就有益于其健康成长。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对于正处在人生初始阶段的幼儿来说,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控能力较差,既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应高度重视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时代节拍,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创新家园合作载体,拓展合作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使家园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
1.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分析研究。
2.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
3.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效果和经验交流。
(三)重点:
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存在问题的现状,本研究聚焦家园共育这一个点,理顺关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创设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家园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案;探索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寻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幼儿自理能力提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1)确定课题组,组成课题研究小组(2)汇总家园共育相关资料 (3)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4)师资队伍的培训(5)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1)设计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案(2)实施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案(3)寻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径(4)挖掘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内涵、本质与特征(5)制定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标准(6)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与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案例。
四、研究方法:
1.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提了一些调查表,并在幼儿家庭中开展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数据和结论。
2.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现状实践与探索着手,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作为“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从初入园的幼儿着手,跟踪研究三年,研究如何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及家园共同配合,围绕相同的主题,结合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幼儿的不同特点,不断加入新内容,使主题往外扩展,全面系统地培养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使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健体习惯、劳动习惯、社会性交往习惯、学习习惯、审美习惯等,并探讨每种习惯养成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间,使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创新,成为素质教育的合格人才,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成果
1.年级组、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本班情况制定研究课题。如:大班组的《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中班组的《从农村幼儿家长成长的角度谈如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小班组的《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各班级根据本班情况,制定了班级课题。如:大1班的《做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引路人》、大2班的《从教师角度培养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中1班的《家长对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认识及行为剖析》、中2班的《提高家长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和研究》、小1班的《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小2班的《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异的研究》、小3班的《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2.各班老师从细节处着手,制定了个人微型课题,如:张艳秋的《从教师的视角探索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陆晓文的《从教师的视角了解观察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王晓莉的《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剖析》、严育苗的《从教师角度研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曹晨的《家长对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及态度》、任美娟的《家长对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途径的探索》、阙玲玲的《从家长观察的角度了解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于梅的《从家长指导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张锁的《解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吉霞的《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章卫群的《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存在的差异原因及分析》、孙龙兰的《因材施教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陈蓉的《如何提高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中的实际能力》、林敏的《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中思想及行为态度的剖析》等。
3.我们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调查、研究,形成案例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
作 者 姓 名 |
论 文 (专 著)题 目 |
出版(颁奖) 单 位 名 称 |
书报刊名称 及刊号刊期 |
发 表 或 出版时间 |
朱 燕 |
《家园共育培养农村幼儿的 自理能力》 |
《新课程学习》 期刊社 |
《新课程学习》CN14-1381/G4 2015年第4期 |
201504 |
阙玲玲 |
《家园合力,提高农村幼儿生活 自理能力》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15期 |
201504 |
王晓莉 |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4期 |
201504 |
孙龙兰 |
《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
《读写算》 期刊社 |
《读写算》ISSN 1002-7661;CN42-1078/G4 2015年第15期 |
201505 |
张艳秋 |
《要成功,自理是前提》 |
《读写算》 期刊社 |
《读写算》ISSN 1002-7661;CN42-1078/G4 2015年第15期 |
201505 |
陈 蓉 |
《幼儿的生活靠自理》 |
《新课程学习》 期刊社 |
《新课程学习》CN14-1381/G4 2015年第5期 |
201505 |
林 敏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6期 |
201506 |
曹 晨 |
《宝贝,你真能干》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5期 |
201506 |
吉 霞 |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 自理能力》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6期 |
201506 |
张 锁 |
《没有自理能力,就没有 生存能力》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6期 |
201506 |
陆晓文 |
《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 一点体会》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6期 |
201506 |
章卫群 |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
《读写算》 期刊社 |
《读写算》ISSN 1002-7661;CN42-1078/G4 2015年第36期 |
201508 |
任美娟 |
《家园合力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
《读写算》 期刊社 |
《读写算》ISSN 1002-7661;CN42-1078/G4 2015年第36期 |
201508 |
阙玲玲 |
《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
《新课程》 期刊社 |
《新课程》ISSN 1673-2162;CN14-1324/G4 2015年第9期 |
201509 |
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由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研究的同时发现了诸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部分未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质量不高,缺乏思考深度。
2.教师在对待幼儿问题方面,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地生活习惯。
3.家长在家里不能同我们的要求保持一致,为幼儿包办过多,直接影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结果。
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2.更合理地进行课题研究任务分工,使课题组全体成员都能明确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担负的使命,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合力。
3.继续完善本课题组在提高农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中的理论构想、研究和评价机制,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积极的推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