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竹”够有趣
竹,“四君子”之一,如谦谦君子,象征着我们中国人对自我、对人生的一种追求。
竹,以它特有的坚韧不拔的气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颂。
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一篇·竹之秘
遇竹
餐后散步时,孩子们注意到亭前有很多修剪下来的竹子,于是关于竹子的话题迅速在孩子们之间展开……
“这个是竹子,跟甘蔗有点像。”
“这是熊猫喜欢吃的竹子吗?怎么这么硬,它咬得动吗?”
“这么多竹子,里面会不会藏着大熊猫呀?”
“我老家也有很多竹子,长得可粗了。”
追随着孩子的兴趣,我们和宝贝们一起开启竹子的探究之旅。
竹——问题篇
关于竹子,每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竹子为什么是一节一节的?”
“竹子能长多高?会不会比我们的幼儿园最高的房子还要高呢?”
“竹子是不是先是种下一颗小种子,然后慢慢发芽长大的呢?”
“为什么熊猫吃竹子,人不吃呢?”
“为什么竹子外面是绿色的,里面却是白白的?”
教师的思考
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了解不深的竹子有着许多疑问,教师应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并支持他们持续探索。
探竹·调查小问卷
带着大家对竹子的疑问,孩子们决定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展开调查?
问题一:竹子的结构?
问题二:竹子的生长过程?
问题三:竹子可以做什么?
竹子大调查
孩子们带着问题回家与家人一起查阅资料找到了答案,来听听宝贝们是怎么说的。
宝贝说:“竹子是由竹叶、竹枝、竹节组成的。”
宝贝说:“竹子小的时候是竹笋,长大后变成竹子。”
宝贝说:“竹子可以做竹篮、竹屋、筷子。”
在了解了竹子的外部特征之后,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自己所看、所感、所思描绘了出来。
前期,孩子们在调查中了解了竹子的结构外形、生长过程以及作用,初步知道了关于竹子的一些基本常识,在逐渐了解竹子的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孩子们关于竹子想知道的其他问题,了解宝贝们的热点关注。
整理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生成了课程的主题脉络图,预设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乐于探究、善于总结,提升观察力及专注力。
2.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3.能够亲近自然、喜欢自然,萌发对竹子坚韧不拔品质的欣赏。
竹子的生长
在了解了竹子的结构后,孩子们又发出疑问:竹子是怎么长大的呢?它们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吗?我们通过视频一起来看看吧!
童心画竹
通过视频他们了解到竹子的地下茎是横着长的,有很多节而且很密,在节上长出许多根和芽,发芽之后会长成竹笋,竹笋破土而出后就会慢慢脱落笋壳,然后抽发枝条快速长高。在了解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后,孩子们利用画笔将竹子的生长过程呈现在了画纸上。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视频了解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并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出来,增长了关于竹子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的竹制品
竹子的用途很多,既可以编制各种工具,也可以用于美化环境。孩子们也在自己身边寻找到很多竹制品,来看看他们的成果吧!
孩子们将寻找到的竹制品,带到了幼儿园,来园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一起来听听吧!
宝贝说:“我找到了一个竹篮,它是用竹皮编制成的。”
宝贝说:“我也带来了一个竹篮,我发现它上面的编制手法和我的麻花辫一样。”
宝贝说:“奶奶说这是筛子,它是用来筛掉灰尘和其他杂质的。”
绘本阅读
绘本中通过头戴“虎头帽”天真烂漫的翰翰与知识渊博的爷爷一问一答之间,让我们了解了竹子的作用,对于不同职业的人,竹子有不同的用处。对于厨师来说,竹子是一种很棒的食材,可以做出很多美味;对于木匠来说,竹子可以做筷子、做篮子、做竹席;对书法家来说,它是毛笔,可以做竹简刻字;对渔夫来说,它是鱼竿、竹排、小船;对音乐家来说,竹子是笛子、笙箫、二胡……对不同的人来说,竹子的用途大不一样呢!
竹子作用大
阅读完绘本,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画下了竹子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竹席、竹鞋、竹扇、竹篮、竹子桌椅、竹子水管、竹帽、竹屋、竹梯、菜板、竹扫帚……
竹子全身都是宝,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用途,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竹制品,也加深了对竹子的了解。
第二篇·竹之韵
绘本阅读
竹林里有一颗小竹笋破土而出,身上还有嫩绿的芽。小男孩站在竹笋旁,手举得高高的,他在干什么呢?
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绘本《小竹笋 长呀长》,通过观察了解到小竹笋是竹子的孩子,它每一天都在长,而且生长的速度很快,长大后,竹笋褐色的外衣里面会窜出嫩绿绿的竹子。
通过阅读绘本,孩子懂得了很多事物都会变化,就像自己一天天在长大,这是一件自然又神奇的事情。每个孩子就像竹笋一样,根扎的深,基础牢固,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竹笋创想
看完故事,孩子们也拿起画笔,绘画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小竹笋,有的还画出了竹笋长大后苍翠挺拔的竹子模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是君子,会扎根,也会拔节,希望孩子们从小竹笋的故事中感悟到竹子的坚韧精神,让竹的品行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润泽宝贝们的心灵。
“跳竹竿”也叫“竹竿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竹竿舞”这一具有魅力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集体合作与传统游戏的魅力。
欣赏竹竿舞
欣赏了竹竿舞的视频,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们发现了什么呢?
宝贝说:“我发现他们有一只脚先踏进去,然后再出来。”
宝贝说:“我看到竹子是一开一合的。”
宝贝说:“我觉得竹竿舞的音乐很好听,大家都在里面跳得很快乐。”
竹竿舞的探索与发现
小朋友们结合前期经验展开竹竿舞的探索,了解到竹竿舞的动作以及竹竿的摆法,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教师有话说
通过前期探讨与分享,小朋友们了解到竹竿舞的竹竿有多种摆法,跳的时候可以多种形式。从大家的探索中我们还发现为了能顺利跳竹竿舞,首先要练习节奏,相互配合。
练习竹竿舞
利用图谱,帮助孩子们了解竹竿舞的步伐。在与孩子们的分析讨论中,他们对敲和跳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尝试敲打“开合开开合”的节奏。
教师有话说
在练习时,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一起想办法来解决,不断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也使幼儿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我们的问题
前期孩子们接触竹竿舞时,练习了节奏与竹竿的开合,随着竹竿舞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尝试敲竹竿、跳竹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夹手、夹脚的问题
讨论中,孩子们觉得是因为没有听音乐节奏的原因,为了统一敲和跳的节奏,孩子们用了“开合开开合”的节奏型,敲竹竿和跳竹竿的小朋友同时说:“开合、开开合、开合、开开合”,在多次尝试下,被竹竿夹到手、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问题二:在跳的过程中堵塞的问题
孩子们发现有的小朋友跳的时候不太熟练,跳完一个竹竿后就踌躇不前,堵在中间,协商后,孩子们提出,要把速度放慢,等熟练之后再把速度提上来,在练习之后,孩子们越来越熟练。
教师思考:
在不断的讨论与分析中,孩子们针对出现的问题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喊口号、喊节奏来相互配合,经过一次次的徒手练习到竹竿练习,孩子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也开始有了较好的节奏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竹竿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让幼儿喜爱体育活动,逐步养成运动的习惯,动作协调、灵活、有耐力,增强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勇敢精神和坚持性。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目标有:喜欢用打击乐器和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懂得集体艺术活动的规则,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艺术活动,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在学跳竹竿舞的过程中,我们用幼儿乐于接受的舞蹈方式培养他们对竹竿舞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全面发展。
源于孩子们对于竹美食经验的不足,我们上网搜索了解各种各样的竹美食,如:竹筒饭、竹心茶、竹叶奶茶、腌竹笋、晾晒笋干等,孩子们互相讨论着,原来还可以做那么多的竹美食,要不我们试一试。
为了激发幼儿对竹美食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认知、实践经验,同时也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决定做一个竹叶奶茶,于是一场美食探“竹”之旅开始了……首先去幼儿园后面竹林,采摘挑选优质的竹叶,将其统一收集。
采竹叶
孩子们将收集好的竹叶修剪并带去清洗、晾晒,开始制作啦,宝贝们在锅中加水然后倒入竹叶,慢慢搅拌后,水就变成了绿色,孩子们还闻到一股竹叶的香气。再把另一只锅中加牛奶煮沸,慢慢把过滤的竹叶茶加入其中,再加入一些冰糖,静待2分钟……
叮咚~~自制的竹叶奶茶正式完成!接下来就是品尝时间……
人世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宝贝们开始享受美味的竹叶奶茶啦!孩子们做的竹叶奶茶让我们的味蕾更有层次感哦!
在寒冷的冬天,喝一杯自己动手做的竹叶奶茶,真是棒极了!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亲手采摘、清洗、晾晒、制作并品尝竹叶奶茶的快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中习得方法、获得经验,真正意义上从生活的小事里获得成长。
第三篇·竹之趣
竹节人
竹节人,也称竹人,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是由竹子制成的小型人形雕像,通常身高在10-30厘米之间,外形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的表情和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竹节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的时期。当时,竹工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人们开始利用竹子雕刻各种手工艺品。而竹节人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竹节人是由精选的竹杆手工雕刻而成,其造型细腻、神态传神,妙趣横生,被誉为“东方玉雕”。
制作步骤:
1采集适宜的竹子素材;
2 准备所需工具(锯子、磨砂纸、小刀、竹子、线绳);
3 在竹竿上用笔标记所需长度;
4 用锯子一一锯断(备齐竹节人身体及四肢);
5 将竹节两端打磨平滑;
6 接着用小刀在主干竹节上打一个小孔;
刁用绳子将竹节串联起来形成身体;
8 给双手绑上迷你竹节作为道具;
9再给双脚“穿”上圆形纸片可保持平衡;
10制作完成~
与竹为友
之前孩子们在幼儿园户外区域中找到的竹子在工人叔叔和保育老师的帮忙下都变成了可以变出多种玩法的好帮手,这么多竹子,你想怎么玩呢?
淇淇:“我喜欢在竹跨栏下面钻爬,就像解放军一样。”
丹丹:“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跳竹竿舞。”
瞳瞳:“我们还可以用小椅子把竹竿架起来,试试看我们能不能从上面跨过去。”
孩子们用画笔将自己想到的玩法都画了出来。
教师思考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那为什么教师投放的材料却吸引不了幼儿,也许是老师的固有思维不再吸引幼儿的兴趣,那到底怎么玩?这一直是老师思考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不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呢!孩子们对于同一玩具的游戏方式产生了不一样的创新,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创新一物多玩。
趣玩竹拼搭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一片竹叶、一段树枝、一颗果实都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指南》中提出艺术领域的学习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探究竹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接触到很多自然资源,其中竹子尤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石头、树枝、松果……一次游戏分享环节过后,拼搭游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尝试。接下来的游戏时间,收集的自然物拼搭作品在教室里随处可见,他们总是能抓住我们眼中平凡事物中隐藏的趣味,开启了自然拼搭的初体验……
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将一些生活材料搬到户外,还增加了吸管、小木块等材料,有的孩子还从家里带来瓶盖、棒冰棍、贝壳等。
孩子们合作讨论了自己想要搭建的目标,并且一起设计了图纸,根据设计图,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快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能主动和同伴商讨、思考着材料该何去何从。孩子们用游戏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正如《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提到: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在拼搭游戏中,我们主动观察、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抓住游戏契机,发散幼儿思维,支持幼儿自主拼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等得到了提升。我们将继续观察、倾听孩子们的游戏需求,陪伴和支持孩子们的自主成长!
竹编
编织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更是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了解编织文化,能促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编织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锻炼幼儿的思维,发展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近期,在活动室悬挂了各种各样的竹编制品,这些装饰品都吸引了小朋友们的关注。
竹编知多少
什么是竹编呢?观看视频后,孩子们了解到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也知道了竹篾的制作过程:破篾、起篾、划篾、编篾,他们对竹篾编织技艺惊叹连连,没想到手工艺人的手这么灵巧,原来这么多的物品都是编出来的。
了解非遗
在老师的介绍下,孩子们知道了竹编除了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一种非遗文化,非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又多了更多的了解。
竹编大搜索
我奶奶的帽子也是用竹编的,可以用竹帽遮太阳。还有竹编做成的筛子,可以用来晒花生米。
我们铺在地上坐的垫子也是用竹篾编的。
我在家里找到了很多东西都是用竹子编织的,有椅子、竹篓、篮子……
此次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竹编,了解了非遗文化,探寻到身边的竹编制品,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教育在生活进行,生活就是小朋友的学习课程,期待孩子们更多有趣的发现!
弹指之间 “编”化无穷
编织活动既是一种游戏,
又是我国一门
来源于生活的古老传统艺术,
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幼儿在想想、学学、玩玩中
揭竹编之秘
竹编制品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
宝贝说:“用绳子把竹子绑起来,才能做成竹编制品。”
宝贝说:“要像编辫子一样给编起来。”
宝贝说:“我要用双面胶把它们粘起来,然后把它们穿起来。”
十字编初体验
那究竟怎么编呢?小朋友从简单的十字编入手,并选择柔软的卡纸条学习编织。
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编织着,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孩子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画了出来。
在幼儿自主探索编织的过程中,教师静观他们使用材料的情况和对活动的兴趣,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引导幼儿大胆地去尝试编织、去探索编织的材料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课程反思
《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利用资源让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是老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竹”够有趣》班本课程中,我们与孩子们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各项活动,孩子们从竹根、竹竿、竹叶不同的角度中,感受着竹子的独有魅力。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均得到提升,如社会领域:学会了同伴合作,同伴交往,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艺术领域:利用超轻黏土,借助揉、搓、捏、贴、画等动作,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竹的作品;语言领域:通过欣赏绘本、讲述故事,发展了自己的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科学领域:通过近距离观察竹子、探秘竹子,观察到身边植物的特点,在活动的总结阶段进行回顾、绘制步骤图等,发展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生发的种种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多种能力提升,他们逐渐学会了发现美、体验美与表现美,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到新的学习活动。在玩竹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合作、坚持、富于想象、创新的学习品质。还有关于竹子更多的秘密,我们静待春暖花开后继续探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