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小小手 大本领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肌肉发展的关键时期,小肌肉动作是儿童使用手部小肌肉的力量,灵巧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主要体现的是手部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小手肌肉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差异较大,在一日生活中的很多环节都有问题。
课程缘起
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小朋友们正在用小巧手制作手工作品,佳慧小朋友在完成作品后说道:“我做的小鸡真好看,我的小手真棒!”旁边的几个孩子也开始夸赞着自己的小手。
午餐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水池前洗手,突然站在老师一旁的熙熙发出惊叹:“老师的手好大啊!”其他小朋友听到这句话,赶紧聚过来好奇地问:“有多大呀?”“我的手也很大。”
午睡起床后,孩子们在自己试着穿衣服,突然钦钦着急起来:“老师,快帮帮我!”原来是他小手的力气还不够大,拉链拉不上来需要老师帮忙。
小班的幼儿可以尝试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小手,了解小手的造型、作用等,才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手,多让小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应把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合一”。由此,我们从小手出发开启了一段创造性的课程故事。
课程目标
1.了解自己的小手,掌握各手指的名称,乐意用语言表达。
2.会用小手变花样玩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3.知道双手的作用,以及手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
4.知道保持手部卫生,初步建立保护双手的意识。
你好小手
我们的小手上有什么呢?孩子们一个一个伸出小手,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的发现吧!
熙熙:手指长度不一样高!
涵涵:咦!手指头上一圈一圈的是什么东西呀?
佳慧:我也有我也有,我手心里还有一根一根的线呢。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那我们的手指也有自己的名字哟!让我们一起从《五根手指的故事》中找寻答案吧!为了加深对手指的认识,孩子们还一起学习了一首儿歌!
老师的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们希望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锻炼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议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与满足。
指纹的秘密
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开启未知的钥匙,孩子们的观察力是细致而认真的。他们在认识手指名称时,观察发现手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手指头上还有一圈一圈的花纹,这引发了他们的讨论。
涵涵:这一圈圈的花纹是什么?
乐乐:我看看,是指纹吗?
然然:指纹是什么?
指纹长在我们手指末节的指腹上,而且每个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观察一下自己的指纹,你有什么发现吗?
倩倩:我的指纹中间有一个圆圈,其他的条纹都是围着这个圆圈转啊转。
懋懋:老师,我的指纹怎么没有圆圈呢,只有一根一根的线。
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每一个指纹都是不同的,它们分为弧形纹、斗型纹和箕型纹。指纹能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是指纹的功劳。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指纹,我们特地组织幼儿进行亲子调查,通过比较幼儿的指纹与家长的指纹,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指纹,也会存在细小差别。除此以外,孩子们还调查到指纹的用处可大了。
瑶瑶:我家的门锁是用妈妈的指纹打开的。
小锦:手机也要用指纹开。
程程:警察叔叔用指纹抓小偷。
熙熙:指纹添上翅膀就变小鸟。
老师的话:
指纹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还是个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孩子们通过活动发现自己身体的奥秘,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发现指纹的秘密,发现指纹的独一无二。
会说话的小手
小手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要靠小手去做,做事情时,玩游戏时,与别人交流语言不通时,都可以用小手来进行肢体语言的沟通,这些认识也慢慢融入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知道了不同的手势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感知人们的非语言交往方式,不只嘴巴能说话,手势也能说话。
一根手指放在嘴边,嘘——告诉我们要安静;竖起大拇指是在夸奖我们真棒;小手摆一摆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我们的小手会“说话”,可神奇了,那么小手还会说什么呢?
晴晴:把手掌放在手指上,这就是停!
乔乔:我伸出小手欢迎你。
涵涵:我会对我喜欢的人比个爱心。
泽泽:用小手和老师打招呼。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手势表演游戏融入到活动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老师的话:
我们的双手不仅能干活,还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还会说话。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设计了此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感知、欣赏、思考等方式,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的手势。并通过学做简单的手势,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不光嘴能说话,手势也能讲话的意义,体验活动的快乐。
小手本领大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
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
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
会穿衣,会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的小手可以做什么呢?瑶瑶说:“我看见过我姐姐用小手来画画,我也想来试一试呢!”乐乐说:“我的小手变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哦!”那我们就来一场小手的创作画吧!睁大眼,千万别眨眼,一大批创意画即将来袭!!!
怎么样?我的小手是不是很厉害,变出了很多很多好看的画!我们利用小手进行印画,孩子们大胆添画,使一双双小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的小手还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哦!它有很大的本领!孩子们尝试着,学习着,收获着。我的小手会吃饭;我的小手会浇花;我的小手会穿衣……孩子的手变得可能干了,虽然有时候还需要老师们的帮忙,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做很多事情。很多孩子也很乐意使用自己的小手去帮助别人。
老师的话:
我们都有一双手,我们的手通过指节能变化出许多的手势,这也是一双奇妙的手,你看这世界上多少的事物,通通由它创造。手能创造艺术表达艺术,能创造出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世界!
“手”护健康
在每日的盥洗环节中总能听见孩子在说:“老师,有人玩水!”“老师,有人没关水龙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洗手时只是随便冲洗一下,并没有养成认真洗手的习惯,这样既浪费了水资源,也没有起到手部清洁卫生的效果。该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呢?经过思考后,关于洗手这件简单的事在小1班变得不简单了……
“病从口入,手是罪魁祸首”。研究表明:人的一只手上可附着数十万个以上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微生物。指甲缝更是隐藏微生物的好地方。如果不洗手,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一起从绘本故事《如果不洗手》中寻找答案吧!
勤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最佳方法之一。但是这个“勤”不是频繁洗手的意思,洗手也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哦!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洗手吗?
小锦:手脏了就要洗。
杨杨:从外面玩过要洗手。
佳慧:吃饭前后要洗手。
希希:上完厕所要洗手。
程程:摸了小动物也要洗手。
我们以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边说边做洗手的动作,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培养了幼儿洗手的意识,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洗手这个简单的动作,尽可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洗手”这一良好的习惯,快乐地走进幼儿的生活当中,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课程反思
在探索小手之旅中,孩子们开始了解小手的各种特点、用处等,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总能听到他们骄傲的说自己能干什么了:能包饺子,能浇花,能帮助别人……这些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双手完成的,通过对手的认识,孩子们也更自信了。成长不只是自己身体的变化,当孩子们能因自己的能力的增强而与他人发生联结,其中的积极影响会让孩子们更有自豪感,这样的成长也更有意义。探索小手之旅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成长还在继续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