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教育】悠悠古街 浓浓乡情
青石古街岁月悠,斑驳痕迹诉春秋。
曲径通幽藏古韵,老宅深巷溢乡愁。
孩童嬉戏笑声朗,老者闲谈意未休。
此地风情何处有,石板街上情悠悠。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海安,便是一座美不胜言的城市。它,海纳百川,崇文尚教,开拓进取,是江海文明的起源。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海安石板街,则是镶嵌在这座城市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无数海安儿女根植内心、涌动向上的力量源泉,更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承载。
项目背景:
周一,晨间谈话时,浩翔小朋友分享了周末与妈妈一起去石板街游玩的所见 所闻:“那里的路不是像我们幼儿园门口那样平平的,而是由好多好多大大的、硬硬的石头拼起来的,就像我们玩的拼图,但是超级大!走在上面,每一步都“咚咚”响,好像在跟石头们打招呼呢!”
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们通过媒介,找到了石板街的照片,照片里石板街上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热闹的小摊贩,以及那些有趣的传统手工艺,都深深吸引了班级里其他孩子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孩子们对石板街的好奇和兴趣,我们决定以“悠悠古街 浓浓乡情”为主题,开展一次有意义的行走活动。
在海安,有这样一条老街,它青砖灰瓦,岁月悠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 故事。儿时,我们曾依偎在奶奶身旁,听她讲述那些关于石板街的往事,那些故 事宛如耳边夏风,温柔而亲切。如今,为了让孩子们对家乡本土文化产生自信,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决定以海安石板街为蓝本,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化课程。
项目目标:
1.喜欢与他人一起讨论,表达自己在实地探访过程中的所获所得,了解海安石板街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
2.以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石板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聆听老一辈人的回忆,感受石板街所承载的家乡情怀和地域文化内涵。
4.通过分组调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形式直接感知,获取经验,并以小组合作开展建构游戏。
5.积极探索本土文化,学说海安童谣,具有归属感。
项目前审议:
本次项目前审议旨在评估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教育价值,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项目预设网络图:
项目资源分析:
在项目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幼儿园致力于进一步梳理项目资源,探寻建构多维项目资源地图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结合海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安石板街,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师的现场调查和亲身实践,深入了解了石板街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求,设计了以石板街为主题的系列游戏化项目活动。
项目资源地图: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与石板街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多感官、多方法、多形式进行探究。同时,我们注重师幼共商共建石板街项目资源地图的过程。教师们与幼儿一起,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融入项目资源地图中,使地图不仅成为项目资源的直观展示,更成为师幼共同成长的见证。
项目资源清单:
项目实施:
寻——触摸老街脉搏
周末,我们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孩子们外出行走,孩子们相约而至,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踏上了探寻石板老街的旅程,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前行,拨开石板街神秘的面纱……
在老街中,孩子们被那些古朴的建筑和独特的街景深深吸引。他们兴奋地穿梭在狭窄的巷弄间,时而停下脚步,好奇地观察着墙上的斑驳壁画;时而驻足倾听,试图从老人们的口中捕捉到关于老街的故事。
家长们则在一旁耐心地陪伴着孩子们,不时为他们解答疑惑,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石板老街的历史变迁,还学会了如何尊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一走凹凸曲折的石板路,摸一摸吱呀作响的旧木门,听一听古巷深处老人们的故事,尝一尝炉子烘烤的烧饼、红汤调制的馄饨……这一刻,袅袅氤氲着的是岁月流逝的气息;这一刻,细细触摸的是石板老街的脉搏;这一刻,殷殷回望的是城市曾经的时光和最初的模样。
教师的话: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只有当幼儿有机会与周围环境互动时,探究才可能发生,幼儿的探究能力才可能得到发展。
本次亲子游,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石板老街,亲身感受民居文化,聆听历史回响。这次行走,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也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温暖与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成长。
查——深挖老街底蕴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老街的文化底蕴,我们特意设计并发放了石板街调查表,邀请小朋友们与爸爸妈妈一同参与这次有趣的调查之旅。
小朋友们接到调查表后,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他们迫不及待地与爸爸妈妈规划起调查路线,分享起自己的调查计划。有的小朋友对老街上的古老建筑充满好奇,他们决定首先探访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斑驳的砖瓦、雕刻精美的门窗以及每一块石板路上的痕迹;而有的小朋友则对老街上的特色小吃情有独钟,他们打算一一品尝这些美味,记录下每种小吃的独特味道和背后的动人故事。
第二天,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幼儿园,他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展示了拍摄的建筑照片,讲述着每座建筑的历史和故事;有的则眉飞色舞地描述着石板街小吃的味道和制作过程。在分享中,孩子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更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对老街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教师的话:
通过这次调查,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了解了老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更在与爸爸妈妈的互动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用心去感受和记录身边的美好。这份调查表,不仅是一份关于老街文化的宝贵资料,更是小朋友们成长路上的一段美好回忆。
画——描绘石板街景
自从实地考察了石板街后,孩子们的心便被那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深深吸引。石板路上的每一块石头,街道两旁的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描绘。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共同绘制一幅关于石板街的长卷。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表示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画笔为这幅长卷增添色彩。
在绘制长卷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勾勒轮廓,有的负责填充色彩,还有的负责添加细节。他们或蹲或坐,或站或俯,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他们的笔下,石板街逐渐变得生动起来,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孩子们对这条老街的热爱和敬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卷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兴奋。他们时而为某个细节的处理而争论不休,时而又为某个创意的碰撞而欢呼雀跃。
终于,经过几天的努力,这幅关于石板街的长卷终于完成了,孩子们围在长卷旁,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创作部分,分享着合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教师的话:
在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共同协商、分工合作,以确保长卷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将为他们 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共绘长卷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石板街上的景象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创新,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项目中审议:
幼儿园项目中期审议是幼儿园项目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园项目问题得以解 决、项目决策得以形成的过程。
筑——打造石板小路
在实地考察后,小朋友们对石板街上石 板路的形状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我们知道石板路的形态是千奇百怪的,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认识石板路的其他造型,我们精心策划了一次调查和游戏相结合的活动。
来园后孩子们对自己在石板街的调查进行了交流分享,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石板街上的石板路大多是一块块像长方形一样的石头,比较的方方正正。”
“有的石板路是一块块砖头形状的石头整齐排列,然后两边是不同大小的石头不整齐的排列。 ”
“我看到的石板路是大小、形状相同的石头交错排列。爸爸还告诉我石板路有个好的排水系统呢。 ”
“石板街是由石头组成的,这些石头的表面有些粗糙,形状像长方形,排成一长条。”
于是,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石板路的多样面貌。小朋友们被这些丰富多彩的石板路所吸引,纷纷表示想要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石板路。
为了满足小朋友们的愿望,孩子们来到了建构区,使用积木和材料来搭建板路。在搭建之前,小朋友们先发挥想象力,画出了自己想要搭建的石板路的样子。
随后,小朋友们兴奋地挑选起了积木和木片。有的选择了圆形的木片,想要搭建出蜿蜒曲折的小路;有的选择了长方形的积木,打算搭建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还有的则选择组合利用各种形状,创造出独具匠心的石板路造型,最终汇聚成了一条充满创意与童趣的石板街。
教师的话: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加深了对石板路多样性的认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精心挑选积木与木片,并亲手搭建石板路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形状巧妙组合,最终共同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石板街。小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搭建的乐趣,每当完成一段路或是一个创意造型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承——传扬家乡文化
方言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它是七零后、八零后的儿时回忆,但一零后的孩子们会说方言的已然很少。为了传承石板街文化,孩子们学唱方言童谣,感受着沉淀历史智慧的那份快乐。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内容,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方言童谣,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生动的描绘,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雪花雪花飘飘,
馒头馒头烧烧,
饺儿饺儿炖炖,
伢儿吃到困困。
孩子们被童谣那朗朗上口的旋律所吸引,他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模仿,从 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传唱,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童谣的演唱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方言童谣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师的话:
方言作为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孩子们学唱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童谣,不仅传承了方言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的决心与信心。
护——重拾老街光彩
“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
“那里有很多好吃的,有烧饼和馄饨。 ”
“但是那里有破的房子,砖头和屋顶都掉了,还有蜘蛛网。因为没有人住,并且光顾它的人越来越少了。 ”
“那么如何让更多人光顾呢? ”
我们班的小朋友给出了许多答案,有说要将老街进行打扫清理的,有说要给老房子改造的漂亮点,也有说要在那里开商店的……之后他们将想法现实化,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投票,孩子们决定从小事做起,他们再一次来到了石板街,有的挥动着扫帚,将地上的落叶、纸屑和尘土一一清除,有的擦拭门窗和墙面和积存的灰尘和蛛网,让老街看起来焕然一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逐渐展现出了新的面貌。路面变得干净整洁,房屋上的窗户也明亮了起来。小朋友们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教师的话:
这次经历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和社会,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明白,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奇迹,而老街,也将因为他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璀璨夺目,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幼互动: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是单方行动 而是教师与幼儿双向积极的奔赴,是一个“双赢 ”的过程,既是孩子们深度学习、自我成长的历程,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
(45)
项目评价:
1.幼儿评价
自我评价是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2.家长评价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资源与合作伙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多方位观察,充分发挥项目评价的“显微镜”作用,以此保障项目的过程性质量。
3.教师评价
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是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幼儿园教师专 业标准》明确将评价幼儿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能“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
项目反思:
一、抓住幼儿兴趣,点燃探索热情
在本次《悠悠古街 浓浓乡情》项目式项目中,我们紧紧抓住幼儿对家乡石 板街的好奇与兴趣,将其作为项目的切入点。通过带领孩子们走进老街,让他们亲身感受古街的韵味,触摸历史的痕迹,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街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以幼儿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二、尊重幼儿主体,实施小主人行走项目
在小主人行走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寻—触摸老街脉搏 ”、“查—深挖老街底蕴 ”等活动,孩子们成为了项目的小主人,他们自主查阅资料、询问长辈、动手绘制石板街景,甚至合作建构了一条石板小路。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孩子们的有效学习,我们精心搭建了多个学习支架。在“画—描绘石板街景”环节,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引导孩子们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对老街的感受;在“筑—打造石板小路”环节,我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积木和木片,让孩子们在建构区合作搭建。这些学习支架的搭建,不仅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促进了他们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家乡文化传承,培养幼儿爱乡情感
本次项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并传承家乡的文化。通过“承—传扬家乡文化”和“护—重拾老街光彩”等环节,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海安童谣,还亲自参与到老街的保护中来。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家长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共同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古色古香的石板街,
悠闲漫步在青石板路上,
感受着这里浓厚的人情与乡愁,
孩子们的笑声在巷尾回荡,
纯真眼眸中映着家乡的影子,
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温馨与眷恋。
用户登录